第五百六十九章 U2......陨落!!!!(中)  (第4/4页)
实话。    其实单纯从结论上来看。    钱五师的这个方案并不算很特殊。    后世类似的原理不算少见,别说同时拦截三个目标了,分开拦截30个目标都不难。    例如doi:10.3969/.1001-506x.2011.09.04.这篇论文,描述的原理和钱五师的便相差无几。    用后世的术语来描述,原理差不多就是这样的:    先用卡尔曼滤波对过程噪声和量测噪声的限制——这点通过气象多普勒雷达的滤波效果就能做到,当初林玉实验雷达效果时就是类似逻辑。    接着处理非线性非高斯时变系统状态滤波和参数,通过对系统概率假设密度采样的预测和更新来近似最优贝叶斯估计。    也就是以导弹目标....即u2识别作为多目标滤波的对象,分析推导运动模型。    最后在贝叶斯随机有限集理论框架下模型化多目标滤波问题,利用最优贝叶斯滤波来估计多目标后验概率密度。    再以一阶矩展开近似代替多目标的后验概率密度,实现对目标数和目标状态的估计。    非常简单,也非常好理解。    当然了。    考虑到部分同学把脑子寄存到了其他地方,这里用人话再解释一下:    钱五师他们优化了导弹上的某个接受元件,通过对s波段无线电的再细分来引导导弹的飞行,避免出现混批或者错批的情况。    但是.....    这在技术上倒是不难做到,但计算上却几乎不存在成功的可能性——毕竟这年头又没有集成电路。    想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要把飞机的一众情况给分列出来,然后计算出对应的数值!    例如说a目标在多少多少的高度,航速多少多少,角度多少多少,这种情况下用多少频率的无线电传输引导等等。    后世那些原理是怎么算出来的?    靠的是计算机甚至超算!    也就是一秒几亿次、几十亿次甚至亿亿级别的算力!    他们只要计算出对应的方程组,接着导出一阶微分方程,剩下的交给程序去跑就行了。    可眼下的钱五师他们呢?    只能靠着笔算和心算,顶多就是手摇计算器或者首都的那台一秒几万次的103机。    不夸张的说。    如果在后世有人告诉徐云他们能这样计算出结果,徐云多半会认为对方不是混知乎就是混b站。    但眼下对方可是钱五师和于敏啊......    要知道。    即便是贝叶斯滤波估计概率密度,涉及到的也不过是一阶微分矩阵罢了。    这种难度和于敏计算氢弹时面临的偏微分方程最少相差两到三个档次——毕竟就高度、航速、角度和频率四个变量。    而当年于敏能够计算出相关偏微分方程的结果,那么计算出现在这个模型似乎......    也没那么难接受?    毕竟于敏的事迹可不是他自己吹出来的,更不是为了宣传夸大的某些虚假消息。    因为有个事实如耳根般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要是于敏没有计算出的偏微分方程,氢弹不可能会顺利爆炸。    例如后世的阿三为什么搞不出氢弹?    一是国际环境问题,五大流氓不可能让阿三拥有氢弹。    二便是理论问题——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于敏计算的这个偏微分方程,阿三到现在都算不出解。    想到这里。    徐云的心中倒也冒出了一股释然。    也是。    兔子们的战略眼光从来不需要怀疑。    能够想到用金塔县作为诱饵,那么上头必然考虑过对面派出多架u2的可能性。    看来是自己太过轻视这些前辈了......    而就在徐云心生感慨之际。    滴滴滴——    不远处的电报机上,忽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打印声。    见此情形。    联络员立刻将电报取下。    认真的解起了码。    过了片刻。    这位有些年轻的联络员哗啦一下便站起了身,对老郭等人说道:    “报告!根据东南方面同志传来的消息,三架u2不再绕圈,开始径直向赣省前进了!”    “不出意外的话.......”    “它们应该会走直线前往金塔县,正好路过我们头顶!”    ........    注:    明天肯定炸u2,准备好你们的月票吧。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