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雄风_第五十五章 功成震河朔,余威定风波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五章 功成震河朔,余威定风波3 (第3/3页)

   在刘焉之前,益州有黄巾支党马相、自称“天子”,割据三郡(益州郡、犍为郡、巴郡)僭号自立(188)。

    益州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又是边境地区,是极为合适的割据之所。

    地缘的封闭性,恐怕是刺激刘焉割据的重要导火索。

    首发&:塔>-读小说

    (2)荆州牧刘表

    刘表与刘焉类似,入主荆州后,也效法僭主,开始逾越礼制,甚至郊祀天地(帝王专属)。

    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后汉书孔融传》

    刘表野心最盛的时候,还与刘焉相互揭发,称对方谋逆,乃至兵戎相见。

    实际上,双方为一丘之貉,均是僭逆罪臣。

    有趣之处,是昔日刘表在中土,砥砺自持,经明行修,是非常典型的儒学名士,有“八顾”之称。

    (表)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号为“八顾”。--《后汉书刘表传》

    但在刘表远离中土,进入长江流域后,便从昔日的党锢名士,逐渐堕落为“自守之贼”。

    刘表乍前乍却、阳奉阴违,周旋在曹操与袁绍之间,还美滋滋地自诩“内不背汉室、外不背袁绍”。已经完全看不到昔日的影子。

    (刘)表达(邓)羲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大义也。”--《汉晋春秋》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刘表心态的转变,恐怕是因为离开了中原腹地,不再受到皇权的影响,因此前后判若两人。

    (3)扬州牧刘繇

    刘繇是兖州刺史刘岱的弟弟。

    按理刘岱尊奉汉室,刘繇应当亦如是。

    不过在出镇扬州之后,其心态显然发生了变化。

    在扬州刺史任上,刘繇一方面交结孙策、一方面抵御袁术,完全是一副割据者的派头。

    而孙策与袁术更加亲近,最终替袁术攻伐,刘繇败死。

    在刘繇统治扬州时,众人曾推举太史慈为扬州的军事长官,但刘繇却一口回绝,还说“太史慈名望不足”。

    或劝(刘)繇可以(太史)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即慈),许子将(许邵)不当笑我邪?”--《吴书太史慈传》

    这实际是劫持众人的门面话。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刘繇的本志,大约是想擅权自立。

    因刘繇谢幕甚早(197),无法完全知晓其政治立场。

    不过从他在世时的行为来看,也委实谈不上什么汉室忠良。

    如果从地缘角度解释,无疑是因为远离中土,受到的“皇权桎梏”大大减弱的缘故。

    在群雄割据的舞台上,存在着一条以“地域”为核心的暗线。即皇权的影响,随着以洛阳为中心的辐射、而逐渐减弱。

    这种规律不仅作用于外姓军阀,也作用于汉廷宗室。其实因为宗室挂着“汉皇后裔”的名号,割据起来,反而更加心安理得。

    随着地域的偏僻化,宗室们的忠心程度也便逐渐弱化。

    身在两京、侍奉天子的宗室,诸如侍中刘艾等人,完全是“大汉纯臣”的模样。

    身处关东腹地的宗室,如刘岱、刘宠、徐州时期的刘备等人,则是表面尊奉汉室。

    至于远在边境的刘虞,与雄踞长江的刘繇、刘表、刘焉诸人,对汉廷的态度则相当淡漠,更多是在谋求割据。

    塔读@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但身处不同地域环境,其人也便滋生出不同的心态。

    其实刘备的人生缩影,是东汉宗室、汉末军阀乃至历朝末世枭雄的高度概括。

    皇权的力量,依托于军事实力的强弱。因此在王朝末世、政道衰阙的情况下,其辐射范围便逐渐萎缩。

    最先割据自立的,往往是边境军阀。

    中唐之后河北藩镇不拜唐皇,而拜“四圣”(安禄山父子、史思明父子),便是此规律的生动反映。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安(禄山)、史(思明)父子立祠堂,谓之四圣。--《资治通鉴唐纪四十》

    因此,扶汉与篡汉、忠良与奸佞,不仅是“个人意志”的体现,也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更深一步说,所谓的个人意志,其实也是杂糅了地域色彩的混合产物。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值乱世之时,天下群雄为浩浩汤汤之大势所裹挟,又哪里有选择余地?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塔读@
    这便是历史的魅力。

    初看很美好,英雄气纵横;仔细品读后,惊觉皆诡谲;再反复品味后,始终萦绕于心头的,却仍是那纵横的英雄气!云垂赏竹涛的汉末雄风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