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216节  (第1/2页)
    朱高煦顿了顿,复又认真地探寻问道:“姜先生来此世的目的,究竟是为何?”    姜星火沉默半晌,方才开口。    “为天下黎庶人人识字,    为子孙后代不受欺辱,    为国富民强,    为中华无双,    也为我……    初心难忘。”    第188章 立储之争    这年冬天,十一月。    南京罕见地下了一场极小的雪。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时辰,却让这座古老而繁华的城池蒙上了一层银装素裹之色。    皇宫内宫人稀少,偶尔才能见到几个侍女低头匆匆走过。    徐皇后透过窗户,看着皇帝寝殿外头的雪景,神色平静。    主动前来的徐皇后已经在房间里坐了快小半个时辰,朱棣仍然在书桌前批改着堆得高高的奏折。    饶是如此,这些奏折,都已经是经过朱高炽带领的内阁所筛选后的了。    青铜炉中燃烧的香料袅袅娜娜,桌子上摆放的那套茶具上,已经放上了由徐皇后亲手煮好的茶,可朱棣并没有心思去品尝它。    自从前几日朱棣从诏狱里回来后,便变得忧心忡忡了起来。    这种显而易见的变化,显然与诏狱里的两个人相关。    姜星火,朱高煦。    按照从前的习惯,徐皇后本以为又是姜先生讲了些什么“大明要亡啦!”之类的,刺激到了朱棣    一般这种事过几天朱棣自己也就恢复过来了,反正姜先生说的也都是以后招致大明灭亡的原因,大明要亡也不是现在亡。    但徐皇后只是问了问自己的三儿子,就得到了有些出乎她意料的答案。    ——姜先生并没有讲什么很吓人的事情。    这次所说的,无非就是关于海洋、外交、迁都利弊,以及几件不可验证的古怪东西。    这里面有的事物或许对于朱棣等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但是对于徐皇后来说,她却根本不在乎。    后宫不该参与国事,徐皇后她当然知道。    但徐皇后同样也很清楚,如果朱棣的烦恼不是来自于姜先生,那就只可能是一个答案了。    ——朱高煦。    作为徐达大将军的女儿,洪武朝末年的腥风血雨,徐皇后亲眼见证过。    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杀戮了几乎所有能征惯战的将军。    只留下能力算不上一流的耿秉文、李景隆、徐辉祖等人守江山。    这还是在朱元璋这样强势帝王的手腕下,没有人跟朱允炆争夺大位,都要死这么多的人,若是其他时候,储君之争更是残酷到无法想象。    朱高煦即将出狱,也就意味着新一轮正式的储君之争即将开始。    甚至,住在深宫的徐皇后,都从各种消息渠道,得知了靖难勋贵集团,以丘福和朱能两位公爵为首,几乎是集体发声,鼓噪立二皇子朱高煦为太子。    这里便要说,后世所谓“靖难四公爵”,其实在此时,只有淇国公丘福和成国公朱能两人。    因为张玉已经战死,荣国公是追封;而更知名的英国公张辅,此时还是信安伯。    嗯,之所以说是“几乎”是集体发声,便是因为信安伯张辅没有参与的缘故了。    正是因为此时靖难勋贵集团手握兵权,势力强大,而偏偏又难得地意见一致。    所以朝野之间,根本就是剎那骇然。    连朱棣,都不得不对此予以重视。    可对于徐皇后来说,不管是大皇子朱高炽还是二皇子朱高煦,手心手背都是肉。    朱高煦他,就算再怎么胡闹,终究还是她的儿子。    徐皇后甚至比谁都要担心朱高煦。    她的心里,既盼望着他赶紧出狱,又隐约觉得不安。    因为一旦涉及到争储,这里面有太多的事情超出了她的控制范围!    “看看。”    就在徐皇后忧思之时,朱棣却拎着一张纸走到了她的面前。    “不看,后宫不得干政。”    坐在床边的徐皇后干脆扭过了头。    朱棣反而转到了她的身前,双手捏着纸展示在她眼前。    “女诸生给看看朕写的有没有疏漏。”    徐皇后的假严肃也没绷住,“哼”了一声倒是利落地接过了朱棣手里的纸。    朱棣的字迹算不上好看,但终归是工整的,笔锋之间大开大合,颇有几分凌厉之感。    而这张纸上,是朱棣写给全体勋贵武臣的敕谕,既包含了洪武开国勋贵,也包括了靖难勋贵。    “过去以武功开创天下的君主,必然倚赖将臣的辅弼,可是到后来往往难能保全将臣,大概是因为居位高处的人容易骄纵枉法,恃宠而不肯改悔的缘故君主是代天理物的,不能容忍挟私,所以对自己的将臣也要依法加罚。”    “我洪武高皇帝立法垂宪,目的是让后世之人恪守不懈。倘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