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节  (第2/2页)
物之学!”    ……    第129章 老苏的合理脑补    一个多时辰后。    一处比较偏僻的院落内。    只见此时此刻。    老苏的手中正拿着一根短棒,饶有兴致的在一处涂油黑漆的木板上写着《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过了一会儿。    咔哒——    也许是书写太过急促的缘故,短棒应声而断。    老苏这才作罢,随后转过头,双眼发亮的看向徐云,有些急促的问道:    “小王,此物如何称之?”    徐云看了眼已经被老苏用掉了一半的短棒,心中庆幸自己多造了几根的同时,嘴里也不由道:    “此物名曰……粉笔。”    一个多时辰前。    在谢老都管凑齐了所有东西后,徐云正式开启手搓起了穿越以来最简单的一个东西:    粉笔。    粉笔,这是一种后世很常见的教学工具,自制的难度也非常低。    在21世纪。    只要将黏土和爽身粉加水揉成面团的模样,接着放进任意一根管子里静置几个小时,一把简易的白色粉笔就出炉了。    眼下的宋朝虽然没有爽身粉这玩意儿,但猪的肥油还是有的。    在谢老都管将东西凑齐后,徐云将猪油和石灰交杂在一起,加水揉成糊状。    接着再把它们塞进原先制备针筒的模具中,通过硝石——就是从酸梅铺里买来的那些晶体生冰降温。    又等了一个时辰不到。    几根简易的粉笔便制作好了。    然而面对制作过程如此简单的物件,老苏却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从一刻钟前开始,他便不停的拿着粉笔在黑漆木板上写写画画。    时而写写诗文,时而画画圆形与三角形。    从情绪上看,甚至要比见到大蒜素和发电机那会儿还要兴奋一点。    至于老苏兴奋的原因,倒也很简单:    虽然他是当代的知名物理医学大家,但若论跟脚,他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读书人来着。    他曾经在学宫做过教习,退休后还在自己的老家京口搞出了个家族蒙学,亲自做起了老师。    因此在见到粉笔效果的瞬间,老苏便意识到了这个小东西与黑板的组合价值:    这是一套人教神器!    宋朝的经济虽然相当繁荣,朝堂上也是标准的重文轻武,但在教学手段这块,宋朝并不比其他朝代先进多少。    基本上就是老师一边诵读,学生跟着复读的填鸭式教育手段。    在文字方面,很多蒙学的老师只会告诉你这个字怎么读,但却不会告诉你怎么写——因为没有黑板这种工具。    眼下最接近粉笔黑板组合的,是一种名叫铁锥笔的东西。    它由铁杵磨制而成,尖端锐利。    生活中大多用于印玺及金属硬物的刻字,课堂上则与石墙或者木板组合,由老师在上面刻画教学。    这种模式学生的阅读体验暂且不说,对于老师的体力就是一个相当巨大的考验。    更别提这种锐利物体与木板接触时会发出的尖锐声了,具体的诸位可以想想指甲盖划过黑板时候的声响,能让你脚指头都扣的紧紧的。    因此铁锥笔的普及度一直都有限,也就是说在普众化的教学领域中,基本上没有类似黑板的工具。    只有部分比较负责任的老师,才会偶尔让学生汇聚到身边,给他们示范笔画顺序。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