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节 (第3/3页)
脆瞒着朱允炆,试图想把黑锅往自己身上扣。 都不用走到东宫,朱高煦就能猜到等会朱允炆听到自己传话后的表情。 “你倒是想帮儿子背锅,但你孙子不敢恨你,到头来,别怪到我这传话的人身上就行。” 朱高煦骂骂咧咧的穿过右顺门甬道,出现在他眼前的则是奉天门广场和丰天城门楼前的五龙桥。 这门除了重要节日和朝会时会打开外,其它大多时候都是关着的,不过朱高煦也懒得看着风景。 他穿过了奉天门广场,走左顺门来到了文华殿前广场。 南京文华殿一开始是朱标读书的地方,后来渐渐演变成了皇太子、皇太孙等储君日常办公的地方。 不过,朱高煦走出左顺门的时候,文华殿门口却门可罗雀,显然此刻朱允炆并未在这里理政。 “还得费力气再走二里路……” 瞧着无人的文华殿,朱高煦摇摇头后,便朝着文华殿东边的春和宫走去。 如此赶了一刻钟的路程,他总算来到了春和宫的春和宫门前。 “殿下” 宫门前的兵卒都认识朱高煦,隔着老远便作揖行礼。 “我奉令来传圣谕,劳烦通传一下。” 朱高煦隔着十余步便叫嚷了起来,门口的一名兵卒见状也连忙小跑入宫。 “殿下请稍等。” 看护宫门的百户官为朱高煦抬来了一个马凳,朱高煦也不客气,毕竟走了好几里路,他也有些累了。 “好在这天不算热。” 坐在马凳上,朱高煦看了看湛蓝的天空。 不得不说,对于朱高煦个人来说,明初的气温相较后世,简直不要太舒服。 同样的农历七月中旬,按照前世来说,南京气温就算没有三十度,恐怕也能有个二十七八。 不过以朱高煦个人估计来看,洪武年间的南京城气温恐怕也就二十四五度罢了。 朱高煦记得前世网上吹水的时候看过关于“五千年气温变化”的文章,宋代以前的气温普遍比后世高零点五到一点五度,而南宋以后的气温,普遍比后世低零点五到一点五度。 这其中,明初比后世低一度,明末低两度。 虽然看似不高,但这平均一两度的气温,朱高煦还是听所里的人吹水时聊过。 平均气温低一度,降水线向东南移动数百公里,高一度则向西北方向移动数百公里。 除此之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降水会导致旱灾,造成森林减少,植被破坏,一旦遇到降水增加就会是水灾,对农业破坏很大,这也是十三到十九世纪,世界人相食记载比较多的原因。 当然,如果只是这种程度的吹水,那朱高煦并不会记得那么清楚。 他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当时那位朋友说了有一年雪灾的事情。 那一年正好赶上举办奥运,结果同年二十个省均不同程度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 一场大雪,导致接近两亿亩农业耕地减产,两千多万亩绝收,上亿人受灾。 结果如此严重的雪灾,年均气温也就下降了不到0.2度。 朱高煦没有去过明代的北方,但前身的记忆里有北方的景象。 在前身记忆里,只要跨过长江,一路往北都很难看到成片的森林,便是几棵成材的树木都十分罕见。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衙门都会差发百姓在驿道两侧种树,并且禁止砍伐。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