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节 (第3/3页)
对照,苏松二府的田地有四成都为城中乡野的富户乡绅所据,另有一成土地归卫所,剩余五成田地才归百姓耕种。” “二府内,依附于他们的佃户不下万人,身份难以查明。” 武官的话,道出了苏松二府的经济常态。 由于刚刚开国,大明的土地兼并情况还不算是特别严重,但如果放任不管,那富户们还是能在十几年内将大部分农民的土地给全部兼并的。 不过,朱元璋并不担心江南的土地兼并,比起江南,他更担心北方,这也是他为什么采用朱高煦“以钞抵税”建议的原因。 当今之世,南北方经济侧重不同,所遭遇的问题也不同。 如果以“银钱”抵税,那南方商品经济发达,百姓手中有闲钱,自然民心大悦。 但北方商品经济疲软,百姓手中没闲钱,宁可缴粮或者去白干活,也不想交钱。 当然,他们也并非是真的不想交钱,而是因为是真的没有钱。 这个“钱”不是指他们穷,而是指他们没有银子和铜钱。 正因如此,朱元璋才会想要大力推行宝钞。 只可惜,他的宝钞并没有取得他预期的成果,反而在不断的被百姓抵制。 原本他是想不通的,但这样的不解随着朱高煦那日的‘钱钞法’而被疏通。 想到这里,朱元璋看向了殿内的一角落。 在那里,有关朱高煦对‘钱钞法’的看法被眷写,更是被朱元璋令人裱着挂了起来。 朱高煦的话,给朱元璋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而眼下宝钞价值不断回升的局面,更是让他眼前豁然开朗。 按照他那孙子的说法,宝钞贬值是因为宝钞发的太多,而朝廷又没有对宝钞定下什么相关的税收政策,导致宝钞只能放在百姓手里,越堆越多,最后面额与价值不相符。 只要让宝钞流通于朝廷与民间,那宝钞的价值就会开始回升,直到人口增长到宝钞价值平稳,那它就会成为一种新的货币。 不得不说,他那孙子对钱钞的脑筋还挺灵活,在这方面自己不如他。 想到这里,朱元璋嘴角略微上翘,不由询问道:“那小子这十天来都在干嘛?” “那小子……”武官愣了一下,但很快反应过来朱元璋在询问朱高煦的事情,因此连忙回应: “二殿下这段时间在院中练习书法,偶尔也会注解兵书。” “注解兵书?”朱元璋倒是没想到朱高煦坚持了那么久,所以不免有几分好奇。 “你明日差人去给我取几本他注解的兵书,我闲暇时看看。” “臣遵命!”武官应下,朱元璋也将话题带回到了苏松二府‘以钞抵税’的政策上。 要说到以钞抵税,其根源还是得说到矿山上,毕竟宝钞的利润没了,那就只能指望矿山了。 “云南的矿山寻的如何,都尽数找出没?” 朱元璋缓缓坐起,将床头的茶水端起来润了润嗓子。 “回陛下,眼下已经找到三座金银矿,六座银矿和十二座铜矿。” “矿匠们勘察后,认为仅九华山便能出铜钱十余万贯,云南等处铜矿能出上百万贯……” “其地金银,若是有足够的人力,每岁可向应天府输送金三万两,银六十余万两。” 武官的话让朱元璋手上的动作一顿,显然这数目远超他的预想。 要知道这些东西不是宝钞,而是真金白银。 仅云南一地日后出产的金银铜矿,其价值便接近二百万贯,这样的价值让朱元璋呼吸沉重。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