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科举路_天才科举路 第26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天才科举路 第265节 (第2/3页)

有了想法。

    旋即,少年提笔而书,笔走龙蛇,气势非凡!

    第140章

    “学生对:昔汉时文帝以无为而治天下, 创盛世之始,得青史留名。盖因其除帑消谤,简政轻刑, 故使政清人和, 万象更新。

    然,汉室倾颓之始,莫若入粟拜爵, 此以法制不严, 而使后者鉴之, 以使群臣而乎妄作。

    故, 天子垂拱而治天下, 当重官清吏正……”

    徐韶华的目光沉凝,随着一字一字落下, 他的薄唇紧紧抿起, 方才他在脑中将重重思路重新摊开铺平,将主考官的想法推敲推敲再推敲,结果还真让他找到了漏洞之处。

    论题论的是垂拱而治,可天子无为而治,天下太平方可称得上一句“谆信明义, 崇德报功, 垂拱而天下治。”

    是以,徐韶华对于垂拱而治先是表示了肯定的态度, 以汉文帝开创文景之治为例,但随后又从买官鬻爵之事, 笔锋一转, 而直指吏治。

    官清吏正,政通人和, 是为太平盛世!

    而接下来便是徐韶华抒发宏愿,愿为天子尽忠,为百姓尽心的美好愿景。

    “……若天下太平而使圣心则安;圣心安之而无为之治,是四海一家,万民归心矣。谨对。”

    随着最后一笔落下,徐韶华将手中的毛笔轻轻搁置在一旁的砚台纸上,他方才吐出一口气,一边用真气疏通酸痛的经脉,一边重新将这篇对答审视了一遍。

    魏主考此题意在先声夺人,既让圣上如鲠在喉,又让如徐韶华这样知道内情的学子左右为难。

    到底是要赞同圣上无为而治的观点,并对其大肆举例论证,还是抨击此题不该,以致乡试落榜?

    而徐韶华选择剑走偏锋,以史为例,以晏南旧事为例,深切论证天子无为而治中官员的重要性。

    而众考生前来科举,不就是为了入仕为官?

    是以,接下来徐韶华的宏愿也是情理之中,至于右相借魏主考之口拷问徐韶华的心意之事,以徐韶华与其两次会面的固有印象,如今他这一腔少年意气,只怕也在右相的意料之中。

    一道论题,让一众知情的学子冷汗淋淋,此刻徐韶华已经写完了这道论题,可实则还有许多学子尚且未曾动笔。

    是以,这乡试第二场让贡院中的氛围越发的低迷起来,徐韶华先啃了硬骨头,之后的两道题目虽也都不甚容易,可也被徐韶华在第二日午时前答完。

    而之后的一日半,徐韶华都在思考右相此番所为的其他用意。

    徐韶华总觉得这一次右相特意派人来此出这样一道题目,有些奇怪。

    他,急了。

    可是,右相又因什么急?

    此刻不在京中,不能第一时间收到朝堂消息的徐韶华只在心中叹息一声,便垂眸闭目养神了。

    第二场下考的铃声终于响起,徐韶华拎着早就收拾好的考箱离开了贡院。

    今日还是卫知徵和徐宥齐来接,二人一个拎考箱,一个牵着徐韶华的手回院子,倒是让徐韶华沉重的心情难得放松了几许。

    等回到院子,徐韶华洗漱好后,穿着一身干净的常服去明堂用饭,他刚一进去,胡氏兄弟二人便立刻抬起头道:

    “徐同窗,这次的论题你怎么看?”

    显然,在京城时,二人每次旬假都去马清府上作客也不是白作的。

    徐韶华走过去,坐在桌前,看了一眼有些茫然的安望飞,这才看向胡氏兄弟:

    “吾等归乡这段时日,京中恐有变动。”

    徐韶华说完,看了卫知徵一眼,卫知徵会意的点了点头。

    随着徐韶华这话一出,胡氏兄弟不由得面面相觑,随后倒吸一口凉气:

    “不是吧?可就算是朝堂上的事,也不至于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