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好_第41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15节 (第3/3页)

暗暗牟足了劲儿,决心要使出浑身解数招待好这位金山女郎。

    让人送了摇金暂时去歇息后,王长史陪着常岁宁往书房去,路上,常岁宁忽然想到一件事:“说来,长史是不是漏掉了一件事……长史是否还需代圣人考问于我?”

    历来,大盛凡任刺史之职者,皆需经天子亲自考问,通过者方可领职上任。

    常岁宁情况特殊,未及入京,按说便该由长史来代替完成此事。

    王长史恍然一拍额头,是啊,按说刺史大人还需要通过考问之后,他才能交付公务的。

    可昨日这位刺史大人上来便大肆料理起了公务,根本没给人反应的机会,昨日在场的官员们也没人敢吭声。

    此时说起此事,王长史失笑摇头:“不考也罢,您又何须下官来考呢。”

    “可长史总要给朝廷答复的——”

    “这个简单……”王长史很上道,小声道:“回头下官都给您记个甲上最优,让人送回京师便是……”

    常岁宁满意点头:“那便辛苦长史了。”

    王长史客气了一番后,斟酌着问:“说来,下官倒十分好奇,大人这般熟悉地方事务,又兼此一身治下之能……不知俱是从何处习来的?”

    “这些么……大多是同老师学来的。”常岁宁随口道。

    老师啊。

    王长史会意点头:“是,乔祭酒如今虽居祭酒之职,但曾也是先太子殿下麾下第一谋士,又是状元出身……说来,如今倒是屈才了。”

    “倒也不算屈才。”常岁宁与他随口闲扯着:“横竖祭酒也只是他的副业,主业是钓鱼来着。”

    王长史拈须笑起来,点头称是,但内心仍是对乔祭酒刮目相看,有些人看起来不声不响,却偷摸教出了这样出色的学生来,实在叫人意外。

    是夜,同常岁宁长谈罢半日的王长史,感触更深几许,不禁提笔给太傅写信。

    信的前半部分表达了对刺史大人的惊艳之情,后半部分则大肆称赞乔央,再三惊叹“乔祭酒教导过分有方”。

    在信上大肆抒发罢,王长史才得以心情愉悦地宽衣睡下。

    ……

    接下来数日,即将归京的肖旻大军之中,就“谁走谁留”一事上,出现了一些分歧。

    第331章 若无明主,我为明主

    圣旨言明,要留下八万大军随常岁宁抗倭。

    底下的兵士们,自然没有选择去留的权力,只需奉行军令安排即可。

    这些分歧,便出现在稍有些话语权的将领与大教头们之间。

    这分歧的源头,来自于大家普遍怀揣着同一种念头——既然总要有人留下,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想要追随宁远将军建功立业,的确是一方面,炙手可热而又爱惜部下的将星人物,谁不想追随?

    当然,崇敬之心只是前提,而非全部,是,他们此番是要归京去,但归京之后呢,难道就能躺下享福了吗?不,还是要打仗的,只是换个战场而已。

    既然横竖都要打仗,与其去面对过于未知的陌生前路,他们为什么不选择留在江都,跟随尚无败绩的宁远将军呢?

    这分歧的出现,是乃崇敬之心与利弊权衡的双重作用使然。

    起初,大家顾惜颜面,手段尚且停留在“众所皆知,抗倭之战尤为凶险,还是让我留下罢”诸如此类的自告奋勇、身先士卒的彰显美好品质的层面之上——

    但很快大家便发现,没人吃这一套,你敢自告奋勇,我便视死如归,你情真意切“谦让”回京的机会,我直接掏出写好的遗书,含泪托你务必转交给我那身在京师的老母亲——

    如此久久“谦让”不下,大家逐渐演不下去了。

    暗斗开始转化为明争,眼看此事便要被敲定下来,众人心急如焚之下,只能找到了肖旻面前。

    肖旻的大帐中,此刻聚集着一堆武将和教头,有人说自己无父无母无牵挂,最适合留下打倭军;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