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第2/2页)
他从军在外,记挂家中,写信回家时,父亲也从未回过一字,只有兄长代回寥寥数笔。 后来他也明白了,再写信时,只送与服侍母亲的老仆,家中那么多仆役,总有人识字,能回一封信,告诉他父母是否安康。 但手中这一封的确是父亲亲笔所写,而且情真意切。 他慢慢地看,看完之后仍不舍得放手,又重新看了一遍,再看一遍。 待得他终于将头抬起来时,屋内点起了灯。 饭菜早已冷了,他不在乎,仆役也不在乎。 “我要如何实现父亲大人的愿望?” 逯三略有些意外。 他以为这位小郎君也许会失态,说不定还会嚎啕,他甚至做好准备,若孙潜呼和求救,他必得拔出短刃来控制住他。 毕竟少年人总有许多记挂之事,如谁家好女,又如功名利禄,尤其是这样的世家郎君,无论降蜀还是归魏,人生又是何等光明。未必能如他一般,一心赴死。 而且还是父亲写了亲笔信来,劝他去赴死。 “将军心意已定?”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孙潜说道,“我该如何?” “公学取士”在关中世家之间引发了十分不友善的议论,这也并不稀奇。 在崛起的季汉朝廷里,他们并非最重要的力量,但仍不可小觑,因而诸葛丞相为了安抚他们,也想出了一些缓和的办法。 比如说……做一篇策论文章,送至相府,若言之有物,文采斐然,亦可被破格征辟。 即使关中也开始普及公学,但以学识论,比之世家当中最精锐的那一部分仍差得远了。 因此这种征辟手段简单粗暴的分化了关中世家:那些家中有佳儿,堪为栋梁者,一心要借着这股东风青云直上,重新挤进权力中心; 而家中只有膏粱纨袴,连策论文章也写不出来的人,诸葛丞相对他们也并不在意。 总有旧的世家会逐渐没落,也总会有新的豪族或快或慢的崛起。 孙潜现下需做的,便是“在仆役的哄骗下”用心写一篇策论文章,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仆役偷了文章,悄悄投至相府。 只要能在相府内见到诸葛亮,接下来便容易得手了。 “我虽攻读过经学文章,但文采恐怕……”孙潜犹豫了一会儿,“未必能得诸葛亮的垂青。” “这也无妨。”仆役说道,“有高明之士襄助您。” 孙潜吃惊地看到,这名仆役又从怀里取出了一折纸。 这篇策论该如何考量,看什么经籍,引什么典故,从何处落笔,又该如何收尾,林林总总,写得无比细致。 甚至连用词当朴实无华这种小事都提醒了他,孙潜一边看,一边不由自主地出神。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