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论功行封赏,开府定计忙下 (第3/4页)
,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隆中对》 刘备攻灭刘璋、夺占蜀中之后(214),驱逐入侵三巴的张郃(215),北伐据守汉中的夏侯渊(219),可以视作对《隆中对》的实践,也确实因此成就了一番基业。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汉中郡东侧的西城、上庸、房陵三县(后升格为郡),即所谓的“东三郡”,本属益州汉中;由于孟达叛变的缘故,脱离了蜀汉版图。 在曹魏辖区中,东三郡隶属征南将军(都督荆、豫诸军事)夏侯尚管辖,最终被划入荆州,从此脱离益州。 (夏侯尚)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勒诸军击破上庸,平三郡九县,迁征南大将军。--《魏书夏侯尚传》 注:新城郡(即东三郡)归属变迁,见卢弼《三国志集解》引《邓艾传》。 需要特别强调一点,太和二年(228)诸葛亮北伐时,曾寄希望于孟达率偏师东进,“兵发宛洛”。这与《隆中对》高度相关。 初,(孟达)达与(诸葛)亮书曰:“宛(县)去洛(阳)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晋书宣帝纪》 画重点:孟达起兵前夜,司马懿屯宛,曹叡在洛。 诸葛亮的计划,无疑是在实践“命一上将(孟达)将荆州之军(东三郡兵马)以向宛洛”的战略方针。由于彼时刘备已死,因此“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人,便成了诸葛亮。 塔读^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换言之,诸葛亮首次北伐时(228),孟达充当了昔日关羽的角色,诸葛亮则代替了刘备的角色。 可惜孟达谋泄被杀,马谡刚愎自用,最终“兴复汉室”的计划,也在街亭之败中惨淡收场。 现在,再来看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 诸葛亮辅政期间(223-234),曾亲率甲士,深入不毛,征剿南中七郡(今云、贵与缅甸东北),因此“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往往被视作诸葛亮对《隆中对》的实践。 实际这是不准确的。 西和诸戎的真正含义,与孟获、雍闿这些南中酋帅关系不大。“诸戎”指的是盘踞关中的氐羌之族。即马超“阻戎负勇”,姜维“招诱羌帅”的凉州少数民族。 刘备在世时,利用马超招诱羌帅,使其“都督临沮”。马超的都督区不是荆州临沮,而是雍州武都郡的沮县;《华阳国志》写得更清楚一些,即马超“北督临沮”。 (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魏书杨阜传》 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刺史,封斄乡侯,北督临沮。--《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诸葛亮北伐时,也多次招诱武都、天水等地的豪酋大姓。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马谡败于街亭,(诸葛)亮拔将西县千余家及(姜)维等还。--《蜀书姜维传》 《后主传》与《张嶷传》中提到的“徙武都氐于广都”等事件,其实都是《隆中对》中“西和诸戎”的现实反映。 (建兴)十四年夏四月……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馀户于广都。--《蜀书后主传》 同时,“南抚夷越”的概念也亟待厘清。 类似孟获等南中豪帅,统称为“蛮”;至于“夷越”很明显指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南中关系不大。 其真正含义,当是武陵洞溪蛮与交广百越,指的是荆南与交州地区,即《隆中对》中的“利尽南海”。 及东征吴,(刘备)遣(马)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蜀书马良传》 (士)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车骑满道,胡人(指百越)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吴书士燮传》 只不过彼时荆州早已丢失,交州又被孙权夺占;诸葛亮迫于形势,不敢向东吴提出领土诉求,只得退求其次,讨伐南中七郡。 需要注意,“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重在“和”与“抚”。但从《谯周传》来看,蜀汉政权对待南中豪帅,并未尽心笼络。 塔读@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