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雄风_第三十六章 论功行封赏,开府定计忙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六章 论功行封赏,开府定计忙下 (第4/4页)

    邓艾兵临城下时(263),刘禅曾一度打算逃往南中避难。最终作罢的原因,是因为南中“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属于典型的不安分地区。

    南方(指南中七郡)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诸葛)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蜀书谯周传》

    不仅如此,诸葛亮南征之后,南中地区被迫“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仇怨”;如果刘禅“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

    是后(南中)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仇怨),此患国之人也。--《蜀书谯周传》

    不难看出,“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本意不在南中七郡。

    后世读者因为诸葛亮功德盖世,便把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强行归入“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预言中,不免有神化伟人之嫌。

    客观评价,诸葛亮足够伟大,《隆中对》也足够出彩,但不宜过分吹捧,乃至形成“多智而近妖”的失真形象。

    诸葛亮以蜀一隅,抗衡中土。龙骧虎视,苞括四海;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虽然功业不遂,但不愧为一时人杰。

    (诸葛)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蜀书诸葛亮传》

    《隆中对》是诸葛亮出山的代表作,也是千百年来被口耳相传的不朽经典。本文就《隆中对》的具体细节展开探究分析,强调了交广地区与汉中地区的重要作用,同时重新梳理了“利尽南海”与“跨有荆益”的概念。

    塔读@
    尤其需要注意,诸葛亮首次北伐(228)时,与新城太守孟达的双线配合,其实是对《隆中对》的实践。

    首先是“天下有变”的背景。

    彼时恰好处在曹丕驾崩(226),曹叡继位的震荡期,诸葛亮对战机的把握十分到位。其实曹丕去世翌年(227),诸葛亮已经进驻汉中,图谋北伐。

    (诸葛亮)治戎讲武,以俟大举。(建兴)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蜀书诸葛亮传》

    其次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刘备在世时,这个担子无疑落在关羽肩上;

    彼时(228)在诸葛亮的运作之下,孟达则承担了这个角色。

    有趣的是,孟达都督的东三郡,恰好被曹魏划入荆州(旧属益州),完全吻合“荆州之军”的预言。

    最后则是“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由于彼时(228)刘备已死,因此“将军”的重任,便落在了诸葛亮的身上。

    北伐之初,蜀军确实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乃至“关中响震”。

    这与《隆中对》的预言一模一样。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诸葛)亮,关中响震。--《蜀书诸葛亮传》

    只可惜孟达无关羽之才武,诸葛亮又无刘备的识人之明,阵前犯忌,所用非人;

    最终孟达授首新城,马谡兵败街亭,谋划已久的北伐大业,也走向了风雨飘摇。

    (诸葛)亮违众,拔(马)谡,统大众在前。(马谡)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蜀书马谡传》

    以寡击众,兵弱敌强,本就是逆天而行;但诸葛亮“不惧天命,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确实值得敬佩。

    事实证明,诸葛亮无论战略、战术以及执政,均为人杰,奈何造化弄人!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惜哉!叹哉!

    今日仍仅此一章,因为晚上有饭局。

    明日起,恢复每日两更。

    乞请诸君见谅!云垂赏竹涛的汉末雄风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