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节 (第2/3页)
尾处,缀上了唯一一句稍有私心的问话,却也仅有四字而已:【近来安否?】 常岁宁思忖了一会儿——末尾既有问话,那便是想让她回信的意思吧? 那她可就回了? 回头可别怪她故意去信吓他。 这半年来,她可是一封信都不曾主动给他写过的,她可不是喜欢故意吓人的人。 于是,常岁宁提笔回信道谢,并给予了中秋问候,想了想,顺便把重阳节也一道捎带上了。 于【谨祝重阳安康】之后,她又提笔补上一句【顺问伯母秋祉】。 写罢之后,常岁宁对着信纸满意颔首。 虽然她不喜欢吓人,但偶尔逗一逗段真宜也挺好玩的。 …… 七夕当日,江都城中,无二院正式挂了匾。 常岁宁到底是赶回来了。 沸腾的喧闹声中,仰首看着高高悬挂起的匾额,常岁宁眼底有着报以希冀的神采,她将会为这座书院倾注她所能给予的一切,令它生长于日光之下,予它甘雨时露,望它早日茁壮长成一株大树,以捍大盛根基。 随着无二院挂匾,内里虽仍在加紧修建,但考核入院之事也已开始正式提上了日程。 第一批,取的乃是文士,将分入【文学馆】与【算学馆】两大学馆之内,其中每馆又分有“四堂”,将根据入学者的资质及所学程度,做到分堂教学。 这两座学馆也是最早开建的,如今已近竣工。余下尚未对外公开招生的其它三大学馆,则仍在修建当中。 但有关余下三大学馆所属学科,江都城中已有确切风声传出,令人意外的是,这三大学馆并非寻常学科,也并非如起初传言那般“要仿照国子监,以学生出身高低不同分馆而授”,它们甚至与“文道”并无直接关连,历来更不曾听过有人为此专门设馆教学—— 听闻那三大学馆,竟然分别为【匠学馆】、【农学馆】、【医学馆】…… 常刺史这竟是要培养匠人,农者,及医者? 各路学子在为考入无二院的文学馆与算学馆而紧锣密鼓地备考之际,有关余下三馆的消息也在火速传开,在许多家中世代行医,务农,或有一技之长的人群中掀起了不小的轰动——字都认不得太多、甚至一字不识的他们,竟然也有机会进那无二院去?! 往后可不能再说“什么都不会做,干脆回家养猪算了”此类之言了,据说那无二院的农学馆里,就连养猪的也要……养得好的,还能当老师呢! 第387章 “争宠之心不宜太过” 常岁宁设立农、匠、医三馆,并非是临时起意之下的异想天开。 此番她搜罗而来的世家藏书之中,不单有书学治国文道,那些涉猎广泛的书籍中,如治水,易算,工造,医道,农学等,也包含良多。 她之所以非要截下那些藏书,正因其中不单有兴国之道,更不乏“活民之术”。 民以食为天,食之本源、国之根本即为农学,其紧要程度自不必多述。 而工匠之道,亦渗透在方方面面,下至劳作农具,再至各类建构,日常触手可及之物,甚至是军械改进,皆有匠人的身影与智慧。 许多被称之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乃至被主流权力认为不利于统治人心,因而贬低打压的奇思妙技,若能得以善用改进,便会带来事半功倍之效,可使人们的双手得到释放,从而参与到更多的生产之事当中。 常岁宁之所以会有此等在时下看似“迥异”的想法,是因经历使然,多年的军中生活,及行走于民生疾苦间的切实经验,让她无比清楚匠工之道所能带来的益处之大。 因恐惧于纷杂的奇技会惑乱民心,会使人玩物丧志,不事生产,乃至不利于以儒学之道统治民心,会增加治下难度,故而便设法打压,不认可匠工的价值,这无异于自缚其足,自蔽双目,因噎废食。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