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好_第47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74节 (第3/3页)

 在常岁宁这里,大力培养重用匠工,是她当下必行之事。

    哪怕这一步跨得有些大,需与时下价值取向抗衡,必会招来非议与阻挠,她也一定要走出这一步,大盛内忧外患交加,务必需要猛药救之,方能有转机出现。

    乱世更易滋生新的秩序,而掌控话语权与分配权的人,便可去制定新的秩序——眼下她有能力这么做,便当去做。

    至于猛药之后有可能出现的弊端,到时自会有更适宜的手段来制衡替代,想要一件崭新的事物与秩序面世,第一件事务必要先让它飞起来,之后再由统治者去权衡制约它该有的落点,若有偏离,便一点点去修正它。

    现如今她要做的,便是让江都先“飞起来”。

    除了农学与匠学之外,医学则是拿来保障生民安危的一道盾牌。相比其它,医学存在的意义是毋庸置疑无人质疑的,此乃人类乃至万物生灵求生之下诞生的自救之法,是与天争命的伟大执着。

    医道的延续与前行,并不局限于一州一国,它是整个人道生机的恒常追求,理应要被重视发扬。

    治国安邦之策,诗词文学璀璨,是世人眼中最为高尚的浪漫。

    然而,广茂的粮田,生机健壮的牧群,铸造器物时的滚烫铁水,芬芳或苦涩的草药,一切为生存而挥洒的汗水,也皆是另一种浪漫。

    一切为人道的延续而诞生出的智慧产物,皆为光辉。

    这片土地上的生民智慧总是有迹可循的,正因祖祖辈辈写在骨血里的辛勤与智慧,方有华夏血脉千百年的传承不灭。

    这些致力于不同领域的智慧,当相互协作,各取所长,前路方能走得稳固扎实。

    正因这些智慧的存在,常岁宁纵然两世为人,依旧坚定地认为,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资源,永远是这里的子民。

    唯有人口,才是无价之宝。

    所以她如今要在江都试着造一方适宜智慧生长的温室广厦,让他们先活己,再活人,继而活世。

    行路难,多歧路,但她相信,若怀生生不息之志,便必有成事之时。

    ……

    “老钱啊……”

    江都刺史府中,王岳拿一种很新的称呼同好友感慨道:“我如今越发明白你为何会选择常刺史了。”

    骆观临:……选择常岁宁并非他本意,说了很多遍了,他是被装在麻袋里掳来的!

    当然,他是在心里说的。

    这么曲折并丢人的事情,他并不打算与王岳分享。

    王岳兀自感慨道:“近来固然忙碌,然而却觉分外充实,好似今日丢一颗种子入土,明日即能看到它抽芽……”

    是为累的有回应。

    付出得到回应,听似寻常,但于时下而言,却是一种很可贵的体验。

    王岳少年时也曾有过壮志,但他的性情与骆观临不同,骆观临是个敢于去撞南墙之人,纵然头破血流也不会退却。但王岳若觉时机不对,没有把握之下,便只想趴着不动,多少有点守株待兔的精神在身上。

    王岳时常觉得,他很像是老母亲锅里炖着的老鸭子——母亲喜欢将一道菜反复炖食,一次吃不完,便回锅重炖,故而再老的鸭子都能被母亲反复炖煮的软烂如泥。

    他这只鸭子似乎也注定就这么烂在锅里,一辈子大约都要郁郁不得志了。

    今次他留在江都,算是形势所逼,赶鸭子上架之下才有了决定……

    但王岳干着干着,倒越发觉得有盼头了。

    此刻甚至忍不住感叹:“吾虽已近暮年,然若能施展年少抱负,却也为时未晚。”

    多少比他有才能之人一辈子也就庸庸碌碌地过去了,能有机会壮志得酬的,总归是凤毛麟角。

    故而有言道,千里马常有,伯乐却难寻。

    随着一条条由常岁宁定下的政令实施下去,王岳开始对这个被冠以野心勃勃之名的少女改观了。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